首页    市场解读    糟糕的2023年?Biotech正断臂求生

糟糕的2023年?Biotech正断臂求生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今年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晚,但疫情的寒风却似乎愈演愈烈,我们看到有人逃离向往的城市,也看到股市暴跌、工厂停工、失业增加、经济下行。有经济学家预计,随着各国央行大举加息以应对通胀,2023年将是非常糟糕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虽然中国作为经济富有弹性的新兴市场,相比欧洲市场乐观不少,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仍然将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而这又影响到各行各业,即使是过去一年还欣欣向荣的生物医药行业,在今年也开始出现萎缩。

 

 

 

 

经济衰退是必然,Biotech还能撑多久

据安信证券对不同板块上市公司的统计,2022Q1-Q3医药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其中生物制品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0%。营收增长主要是由于以HPV疫苗、13价肺炎疫苗为代表的重磅疫苗快速放量叠加生长激素、血液制品等品类稳健增长所致;而利润端有所下滑主要是由于新冠疫苗的销售下降明显,而且在成本费用方面,成本有所增加使得毛利率下降了4%所致。

不仅是净利润增速为负,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很多企业的现金流也非常紧张,现金流占净利润之比相较2020年及2021年下滑明显。另一方面,企业融资在当前环境下也更为困难。导致企业总的现金流紧张,以至于不得不暂停管线,大范围裁员,甚至卖厂房来开源节流。

表1. 22Q3生物制品代表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安信证券

在融资寒冬下,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良性发展甚至生死存亡。我们聚焦一些18A的biotech公司可以看到,从现金储备来看,百济神州最富有,账上有272亿元的人民币存款及等价物。但是储备最多,不代表能够支撑运营的时间就越久,272亿元的现金储备只够百济神州烧3年。而对于体量小、扩张慢、支出少的企业,现金储备要求也相应较低。根据现金流和研发费用支出的比例简单计算,一些企业已出现现金流匮乏,难以支撑更长时间的经营,近一半企业只能支撑2年以内。

表2. 重点biotech公司账面现金流及研发开支

数据来源:雪球网,诺诚、百济、荣昌、君实的现金流数据为22年三季报,部分仅公布美元数据的按7.2的汇率换算

 

 

 

 

停管线,卖资产,打响“生存突围战"

去年,生物药市场似乎还欣欣向荣,投融资再创新高,仅仅一年时间,行业投资骤减、市场环境趋冷,一批biotech公司“暂停项目”、“收缩管线”。

继前不久基石药业宣布苏州产业化基地停工停产后,近日和铂医药宣布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与设备折价出售给药明生物,再一次激起了千层浪。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Biotech宣布减少对生产环节的投资,今年9月科望医药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也是被国内生物药CDMO巨头的药明生物吸纳了。

表3. Biotech停管线卖工厂断臂求生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biotech公司从经历了前几年大举建厂的“繁荣与喧闹”,到过去一年,自建工厂转为CDMO、暂停甚至出售工厂的案例越发增多。而如今,在国内的biotech公司多数仍未成长为big pharma公司或是bio-pharma,却在行业格局变化、市场环境趋冷中,不得不节衣缩食抵御寒冬,不断砍管线卖工厂,也有更多自建还是外包的讨论。

Biotech公司普遍调整研发管线,部分研发管线暂缓或者license out,萧条迹象传导至上游生命科学服务公司,对于处于上游的生命科学服务公司来说,与研发管线绑定较为紧密的产品类型受到较大影响,导致部分公司22Q3业绩增速环比有所趋缓,我们在业内也看到多家外企国内订单增速明显放缓。而产品和研发管线绑定较弱的公司,或者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受影响更小。

图1. 主要生命科学上市公司的营收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既“挖矿”又“卖水”,Biotech转型CXO

为了维持公司运转,保留足够的现金流,除了节流,另一个方法就是开源,那么除了变卖资产直接获得现金流外,Biotech公司也在寻求业务转型以获得经营现金流,而不是苦苦等待产品的商业化上市后的变现。

即便是最早一批biotech公司已经有产品上市,或是由于后续管线中产品获批未能跟上,亦或是放量不及预期而不得不考虑入局CDMO板块的biotech公司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成立于今年1月的复宏汉霖旗下的安腾瑞霖主要从事CDMO业务;信达生物紧随其后推出独立承接CDMO服务的平台夏尔巴生物;三生国健从被动承接部分CDMO零散订单,到主动成立负责CDMO的平台晟国医药;8月,贝达药业与天广实生物对赋成生物增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CDMO业务,在赋成生物平台承接的客户项目已经开始上量。

表4. Biotech转型CXO

Biotech公司转做CXO业务并非易事,一方面是创新药研发与CXO是完全不同是两种商业模式,CXO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资源的投入,这对于本就缺钱的Biotech来说,经营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相较于专门从事CXO的公司,半路出家的Biotech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风险等问题,而对于药物研发公司来说,CX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挑选服务商时十分看重的能力。Biotech公司兼做CXO如何平衡自身产品研发和为客户产品提供CXO服务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难题。

总体来看,Biotech走出了多种发展路径:或是仍专注于研发创新、回归真正以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Biotech,或是聚焦核心产品和技术,扩大规模自建厂房发展成Biopharma,或是出售管线、被国内外Big Pharma并购,或是转型“Biotech+CRO”模式。不管是卖管线求生存也好,还是转型CXO也罢,Biotech未来的路不管如何走,都需要在寒气之下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更好地活下来,毕竟活下来,才有希望,才能穿越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