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arket Insights    中国医药企业2022年业绩大盘点:新冠退去,创新为王

中国医药企业2022年业绩大盘点:新冠退去,创新为王

 

 

 

 

 

 

新冠影响增速,但创新药公司业绩大增,市场逐渐回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34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指标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5.4个百分点。

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病毒疫苗销量大幅下降,导致生物药品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2.8%。其次集采范围的扩大导致化药增速放缓,以及中药材价格上涨导致中药制剂利润下降也减缓了总体增速。

尽管如此,创新药公司业绩依然亮眼。

据同花顺数据,截至5月10日,120家A股创新药上市公司已披露2022年年报,其中74家实现营收正增长同比增幅最大的为上海谊众,高达5686.75%。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63家实现正增长,其中超过100%的有17家,排在前5的包括上海谊众,艾力斯、方盛制药、金花股份、博腾股份。

部分创新药企实现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核心创新药品步入收获期。进入2023年,创新药市场正逐步回暖,利好政策频出,药企布局创新药提速。

图表1:122家创新药概念股票涨幅领先沪深300

数据来源:同花顺

多家公司业绩增长明显。因首年实现扭亏为盈,上海谊众成为2023年科创板首只“摘U"的上市公司。2022年是公司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获批上市后,公司踏入产品商业化征程的一年。受益于此,上海谊众实现扭亏为盈,2022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3674%。

此外,科伦药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89.13亿元,同比增长9.46%;实现归母净利润17.09亿元,同比增长54.98%。净利润高增长主要源于子公司科伦博泰创新研发项目与MSD达成合作协议以及有偿独家许可,2022年科伦博泰对MSD确认收入7.3亿元,增加归母净利润3亿元。

创新药值得长期看好,目前仍在底部,有望逐渐修复。一方面,医保谈判结果符合降价预期,控费影响趋缓,创新药品种以价换量,业绩逐渐兑现;另一方面,审评审批政策持续鼓励创新药,加快创新药品种审评审批速度。

药企加速布局创新药。在内卷的医药研发领域,创新药研发依然是医药行业长期成长的最大动力。在研发投入方面,122家创新药上市公司,2022年共计研发投入586亿元,较2021年的519亿元增长13%。

头部药企的研发投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且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已经逐步接近海外大型跨国药企。例如,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由2018年的26.7亿元增至2022年的6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由15%增至30%;齐鲁制药将超过10%的营业收入投向研发,2022年研发资金达到38.9亿元;百奥泰拟定增募资不超16.4亿元,投入12.89亿元在新药研发项目上。

在政策方面,近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儿童专用创新药、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创新药以及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享受上市许可申请加速审评,明确沟通交流和审评时限。这有利于加快创新药的上市进程。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创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今年我国创新药上市速度和数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

 

 

 

 

CXO企业2022业绩表现亮眼

作为创新药淘金热中的“卖水人",CXO板块受益于高附加值订单陆续交付,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势头不减。9家港股上市企业2022年总营收达1048亿港元,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215亿港元,同比增长37%,引领医药行业增长。

图表2:9家港股CXO公司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及营收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同花顺,公司年报

大分子CXO龙头药明生物2022年实现营收152.7亿元,同比增长48.4%,净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47.1%,其商业化分子项目达17个,在手未完成订单金额高达206亿美元,为其持续高增长提供保障。

小分子CXO龙头药明康德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93.6亿元,同比增长71.8%;归母净利润为88.1亿元,同比增长72.9%。公司独特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和CTDMO(合同测试、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持续驱动公司高速发展。

博腾股份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126.6%;归母净利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282. 8%。业绩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公司年内获得一笔史上最大订单(即辉瑞43亿元订单),该订单规模在小分子CDMO领域实属罕见。借助该订单带来的经营性现金流,一方面,公司加快能力建设,持续打造“端到端、全类别"的制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公司品牌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CXO企业在手订单充沛,项目数量稳定增长,项目结构趋于合理,体现出目前行业仍处于高景气度周期,业绩有望持续高速增长。产能方面,国内企业以小分子CDMO业务为主,大分子CDMO产能仍在追赶海外龙头,尚有重充足的发展空间。

 

 

 

 

Biotech需稳中求进,现金为王,产品为金

目前约40家在香港上市的18A Biotech公司陆续公布年报,就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指标而言,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营收扩大亏损同步扩大的,有营收减小亏损扩大的,也有转盈为亏的,总体来看仍然亏损居多。

图表3:市值排行前15的18A生物医药公司营收(亿港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市值排行为2023.5.10总市值

图表4:市值排行前15的18A生物医药归母净利润(亿港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百济神州2022年营业收入增长约20.4%至约14亿美元,净亏损扩大约37.5%至约20.04亿美元。主要系与上年同期相比本期合作收入有所下降以及汇率波动影响所致。

其产品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百悦泽在美国和中国的销售额增加、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增加、安进的倍利妥和安加维的授权许可销售,以及百奥泰的普贝希的授权许可销售。2022年,由于纳入NRDL,中国患者对百泽安和百悦泽的需求增加,抵销了因进入NRDL而带来的降价影响。

信达生物去年亏损也进一步扩大。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5.56亿元,同比增长6.7%;亏损24.62亿元,较上一年扩大4.33亿元。公司表示,亏损扩大主要是由于持续的研发投入所致,同时疫情形势及达伯舒NRDL价格下降部分影响了2022年产品收入的增长。

其产品销售的毛利率下降9.8个百分点至78.9%。该变化主要系新合作产品入账的毛利率较低,毛利率相对较低的生物类似药产品贡献比例增加,以及达伯舒单价下降所致。

君实生物2022年也是低迷的一年,受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减少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至14.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3.9亿元,同比扩大231%。

现金为王,对于Biotech是维系生存的根本。联交所18年新修订的关于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上市的规则—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为很多“无营收,无利润,无产品”三无企业铺开了发展之路,早期在二级市场很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但后续再想依赖定增、可转债甚至配股等方式来募资绝非易事,资本市场输血只是一时,想要持续生存还是要靠自身造血能力。

从账面现金来看,部分市值大的公司现金及等价物的绝对值更高,如百济,信达,再鼎,君实,诺诚健华。另外其现金/研发支出仍然保持高位,即账面现金仍然能支撑公司研发较长时间的如信达,再鼎,康诺亚,诺诚健华等公司。

图表5:市值排行前15的18A生物医药公司

现金流及研发支出情况

(亿港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2023年,资本也将更青睐大市值的,有潜力成为big pharma的企业,一方面这类企业现金流更充裕,更有韧性抵御流动性收紧的风险;其次也有更多处于临床2-3期的管线,预计在6-12个月能商业化带来业务增长;同时也有更多license in 和license out的机会。

产品为金,重磅产品是Biotech发展的核心动力。PPT制药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未来,“产品+现金+商业化”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biotech需要耕耘的发展之道。百悦泽之于百济神州、达伯舒之于信达生物、爱地希之于荣昌生物,依靠重磅单品,Biotech可以快速抢占细分领域市场,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百济神州依靠高举烧钱砸研发的发展战略向BioPharma迈进是资本红利背景机遇下的幸运产物,此路几乎难以复制和重现;复宏汉霖依靠“仿创结合”,找到了自己的精准定位,多个重磅生物类似药、抢先布局商业化以及搭建治疗体系是复宏汉霖作为一家biotech能够与大药企同台竞争的关键。荣昌生物和康方生物押注重磅单品,前者成为了国内首家自研ADC上市的Biotech,后者依靠开坦尼(未进医保)逃过“创新药低价”陷阱,同时License out重磅产品依沃西增厚业绩。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成功出海,成为全球第二款BCMA CAR-T,国内市场内卷,创新药出海具有必要性。

国际制药巨头都是通过重磅核心产品+产品集群的组合拳逐步成长起来,国内的企业任重而道远。一些优秀的biotech公司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期待更多的biotech稳中求进,夯实自身,依靠核心产品走出来。

 

 

 

 

 

 

即刻扫码申请过滤系列产品!